闲 话 太 极 剑 作者:刘习文 剑、剑术萌于夏商,春秋战国时日趋完善,故出土文物有“越王勾践自用剑”,民间有“越女精于剑术”传闻,《史记》有“专诸刺僚、荆轲刺秦”等记载…历史源远流长。太极剑的产生、发展是近代武事,据前辈言:太极拳技,先有拳枪,后有剑刀,太极剑原型为双手持剑的道家“先天玄化剑”,晚清时被太极拳家借鉴,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进行改造,变为单手持剑,逐步衍变为现在的太极剑艺。 太极剑又名太极十三剑。太极拳及其器械套路均冠名十三,拳名十三势、枪名十三枪、刀名十三刀…所为者何?笔者2007年6月16日曾以“海角村”署名在“太极中国论坛”网上发文(帖),名《传统杨氏太极拳名释》,国内外数十家网站转载:“…太极十三势源自王宗岳拳论对十三势的解释。何为太极无法,动即是法?譬如汉字多达数万,还可自造,但它却是由横、竖、撇、点、折基本笔划构成的。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八门五步之十三势,就是太极拳中的横、竖、撇、点、折基本笔划,可以组成无数个太极拳的具体姿势。由此类推,太极剑亦称‘太极十三剑’,别管它有多少个剑式(如陈微明53式、李雅轩55式、杨振铎67式、傅仲文51式等),统由‘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十三字剑法的“基本笔划”构成…” 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的“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一说为“劈打磕扎、砍扇撩提、托老嫩迟急”,前辈诠解:自上斜对下曰劈;横击敌器曰打;刃尖向上以脊开器曰磕;剑以枪用曰扎;偏斜下用曰砍;向下砍曰扇;以刃向上自下而上曰撩;敌器刺我下部,以剑直垂向外拦挡曰提;敌向我上中砍扎,以刃向上迎敌肘腕曰托;开磕敌器向里深磕曰老;开磕敌器向外磕在尖稍曰嫩;敌器已到,我磕托稍慢曰迟,敌器未到,我器先到致敌器先迎曰急;曲肘向怀中撤剑,剑器由前向后滑动曰抽;剑由前向两侧回抽曰带;剑向左右横摆,挑开敌方来器曰格;剑尖朝前,向左右平击可上下点击曰击;剑尖朝前直出曰刺;剑尖由上向前下猛然下啄曰点;立剑或平剑剑尖使剑柄下沉、剑尖上翘曰崩;以腕肘肩关节为轴心,剑身以圆锥形绞动曰搅;平剑由上往下压曰压… 武术用剑古有定制,铸剑材质及成剑后剑的重量、长度等有严格规定。清末民初,太极拳传人铸剑定制:成剑(不带鞘的剑)36两,当时的测量器具“秤”十六两一市斤,成剑为二斤四两,折合现在测量单位,当为二斤二两半;剑的长度(剑柄至剑尖的长度)因人而异,等同(立正姿势人)地表到肚脐的高度,约一米左右;剑形要求(剑)身要长,(剑)把粗圆:剑身长者,逢敌对手刺扎,彼器未临,我锋先到;把粗而圆者,运转合手,歌曰:“剑贵长兮体贵沉,剑长一指一寸金,力吃吞把分坚软,钢蘸锋芒别浅深,脊厚头尖方可把,身轻尾细不堪侵,欲工其事先利器,镔铁福钢火内寻”。 剑的结构及说辞亦极有讲究。剑由剑身、护手、剑柄、剑镦、剑鞘五部分组成:剑身中间厚两边薄,中间厚者称作剑脊,剑脊正中有沟,名曰血糟,两边薄者利于开刃,锋利无比,运行时剑身与地面平行,俗称阴阳刃,剑身边刃一边朝向上,一边刃朝下,俗称天地刃;剑身与护手相接部约15公分左右段,厚度约6毫米,此段不允开口,名作吞口,又称齐口或切口,专用于与敌器相接时的磕碰击撞;护手多呈元宝形,厚实稳重,以防敌器伤手;剑柄又称剑把,长度约12~15公分因人而异,讲究粗圆合手;剑镦呈圆形三角状安在剑柄端,专用于剑身为敌器所封时,掉头磕砸撞击,作用敌身;剑鞘用于防护剑的磨损生锈,清末民初富裕练家用剑剑鞘多鲨鱼皮装饰;剑镦与剑柄结合部有丝麻绳带,平时系于人腰或马鞍,战时系于人的手腕,以防剑的脱落、丢失,古人称作剑缰,清末民初民间用剑剑缰由丝麻绳带衍变为穗带,常人唤作剑穗,剑穗不是纯粹饰物,剑穗舞动常用于扑打敌面、伤害敌目或震慑敌人胆气,少林门派多称剑穗为“剑袍”,武当、太极门派多称剑穗为“剑胆”,穗的长度要求不一,个别门派要求穗与剑身长度等同,名曰“长穗剑”。 剑是手臂的延长,剑运动使博击空间扩展,身形更显轻灵活泼,姿态更显稳健潇洒,线条更显婀娜流畅。现今民间习武练剑者所练太极剑套路,以杨式最为流行,杨式太极剑,又以杨澄甫所传最盛。杨澄甫所传陈微明、李雅轩、杨振铎、傅仲文的太极剑套路,虽剑式数目不同,但内容上无大差别。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学拳械于北京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上承杨少候(名兆熊、字梦祥、号少候)、许禹生,这支传人所练太极拳,拳界称作杨式小架太极拳或称作杨少候·张虎臣式太极拳,所传太极剑剑势较为复杂多变,现将杨澄甫—陈微明与杨少候—张虎臣所传太极剑式比对如下: 杨澄甫—陈微明式太极剑:1太极剑起势 2三环套月 3大魁星 4左右拦扫 5燕子抄水6小魁星7燕子入巢(震剑)8灵猫捕鼠9蜻蜓点水10黄蜂入洞11凤凰双展翅12左旋风13小魁星14右旋风15等鱼式16拨草寻蛇17怀中抱月,18宿鸟投林19乌龙摆尾20风卷荷叶21狮子摇动头22虎抱头23野马跳涧24翻身勒马25上步指南针26迎风拂尘27顺水推舟28流星赶月29天马行空30挑帘式31左右车轮剑32大鹏单展翅33海底捞月34怀中抱月35夜叉探海36犀牛望月37射雁式38白猿献果39凤凰双展翅40左右跨拦41虎抱头42白猿献果43左右落花44玉女穿梭45白虎摇尾46虎抱头47鲤鱼跳龙门48乌龙绞柱49仙人指路50风扫梅花51虎抱头52指南针53抱剑归原。 杨少候—张虎臣式太极剑:1持剑正立(预备式)2上步背剑 3三环套月 4大魁星 5燕子抄水 6左右拦扫 7小魁星 8燕子入巢9怀中抱月 10灵猫扑鼠 11凤凰抬头 12黄蜂入洞 13青龙探爪 14凤凰展翅 15小魁星 16单(挥)鞭展翅 17等鱼式 18金鸡啄食(荆轲刺秦) 19龙行剑(拨草寻蛇)20怀中抱月 21宿鸟投林 22乌龙摆尾 23玉女穿梭 24风卷荷叶 25青龙出水 26狮子摇头 27虎抱头28怀中抱月 29野马跳涧 30左钓鱼 31右射虎 32金鸡抖翎 33白蛇吐信 34勒马式 35指南针36迎风掸麈 37顺水推舟 38流星赶月39天马飞瀑 40挑帘式 41车轮剑 42燕子衔泥(震剑)43大鹏展翅 44抽梁换柱 45回头望月(卧看巧云)46仙人指路 47海底捞月48怀中抱月49哪吒探海 50犀牛望月 51射雁式 52青龙探爪 53凤凰双(上下)展翅 54射雁式 55白蛇吐信 56仙人(左右)跨栏 57射雁式 58青龙探爪 59白猿献果 60左右落花式 61玉女穿梭 62白虎搅尾 63海底针(震剑)64蛟龙游海 65鱼跳龙门 66乌龙搅柱 67仙人指路68朝天一柱香69抱笏式 70风扫梅花71持剑归原 杨式太极剑,除澄甫、少候宗师所传套路外,还有一个套路,取拳中有剑,剑为手臂延伸之说,剑走拳路,剑式名称等同许禹生1921年著《太极拳势图解》中所列拳势,如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略),名曰“太极本剑”。“太极本剑”为杨健候—许禹生所传,今已鲜为人知、少见人练。 细品杨氏所传上述三趟太极剑套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剑身合一”,劲力“发于腰脊,透过臂腕,贯于剑身直达剑尖”,皆虚灵超脱,绵绵不断,凝神敛气,归于自然…然杨澄甫所传偏于柔顺开展、松静沉稳、中正大雅;杨少候所传偏于轻灵活泼、气势饱满,小中寓大,紧凑中寓开展,练法可快、可缓、可快慢相间;而杨健候所传偏于中庸,古典雅正,不偏不倚…恰和杨澄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