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前面几篇谈了太极拳的“松”与“气”,本篇想谈谈太极拳的阴阳,那么,阴阳又是什么玩意儿呢?《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前面我谈到,太极拳的“松”不是普普通通的松,太极拳的“松”就是“气”,也就是太极的意思,所以,太极拳是练意练气不练力。《河洛原理》说太极壹气产阴阳,也就是说:太极、松、气、阴阳有着密切关系。《河洛原理》这句话的理解与否,或许对太极拳的练习及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这句话也值得太极拳爱好者认真分析研究。
这句话有四个关键字,就是“产”“化”“生”“含”。这四个字理解清楚了,整个这句话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前面谈“松”谈”气”的时候提到说人话,谈这些问题也要用人话解释喽。
“产”“化”“生”“含”这四个字都有变化的意思,在古文学习时,看到阴阳二字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变化,互为其根,就是这个变化是相互转化的。“产”就是产生,是一种变化;“化”是化解分化变化的意思;“生”是生成及生生不息,也是变化;“含”是一种包容、包括,既不吐也不吞,随时可以吞,随时也可以吐的待变、孕育状态。这四个字解释完了以后,我们可以看到,阴阳是太极或者气,变化生成万物的始祖,就是开始,就是生成万物的大幕拉开。因此,阴阳在中华文化及哲学有着重要地位,中华文化就是阴阳文化,不懂阴阳就不懂中华文化,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遗产,了解或练习太极拳也就必须懂阴阳,也是《太极拳论》把知阴阳定义为懂劲,意思就是懂得阴阳变化了,才算入了太极拳的门,进到门里以后“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欲”,有可能神明,也就是有可能成为高手。也就是你只有考上清华大学并且还要继续努力学习,你才有可能成为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不入这个门,你最多是其他地方的高材生。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应用的相当多。《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说;“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也就是说医理这么玄奥的东西,只要清楚了阴阳变化关系,你就把医理这么玄奥的东西,弄懂了一大半了。
《黄帝内经》 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也就是说:“明白了阴阳,醉鬼也清醒了”。可见阴阳是多么重要。
阴阳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太极拳爱好者就更应该认真研究阴阳。阴阳清楚了对太极拳的内涵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阴阳学说有以下特性:
1、阴阳对立性
2、阴阳互根性
3、阴阳消长性
4、阴阳转化性
1、阴阳对立;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
2、阴阳互根;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3、阴阳消长;消长,增减、盛衰之谓。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临界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理,极则生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了阴阳的特性,就可以用阴阳理论指导我们练习太极拳。只要我们把太极拳的阴阳关系分析清楚,其他就是时间及功夫问题了。就像学习英语或是其他语言,只要你把语法搞清楚了,其他就是死记硬背的词汇量了,什么时候词汇量够了,语言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太极拳知阴阳就是语言的知语法,太极拳知阴阳之后,其它,就是一招一式的具体琢磨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也就是说阴阳关系上,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而阳作为主导地位,应该是藏而不露,这样也可使阴免于消耗且起到对阴保护作用,就可使阴阳二者都能坚固;反之,阳占主导地位而不藏,过于消耗与外露显现,就会伤害阴气,阴气受损也会更加消耗阳气,从而恶性循环造成阴阳两亏,气绝而亡。
在这里顺便普及一个家庭生活小常识;一个家庭男人占主导地位,男人的主导地位要藏而不露,主导就像没有主导一样,通俗的话就是怕老婆。这样女人虽然是从属地位,可是感觉上好像是主导地位,女人就会心情愉快,愉快了做起事情干劲儿就大,这样对男人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就不同了,如果男人在家不是谦和宽容大度,像霸道总裁一样。这就会出现,要么老婆给你闹翻天,要么把老婆憋气憋得一身病,或者二者兼有,最终都会“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呵呵,这可是密不外传的哦,也是给你一个意外的收获。
《黄帝内经》认为:“阳化气,阴成形”,那么,我们练习太极拳是,“以意导气,以气催形”,气属阳,形属阴。所以,按照“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原理,以意导气,就要把气藏在最深处。那么,最深处在哪里?骨髓和关节腔里最深,当然还有丹田。所以,太极拳气以内敛,内敛以骨,也就是走气要在骨髓和关节腔里运行,以此催动形体运动。节节贯川也是要在骨髓和关节腔里。行气如九曲珠也是骨髓走气就像线,各个关节腔就像珠子,被骨髓走的气串起来。长期这样练习,久而久之内气就会主导整个身体的运动,自然就会达到“阳密乃固”。知道了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阴阳的特性指导练习太极拳。
首先,阴阳对立特性;在内气运行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也就是“对拉拔长纵横找”。也有人说,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等。这种说法,我认为不符合阴阳原理。左与右,上与下,应该没有先后之分,只有同时存在同时消亡,这样才符合对立原则。
第二就是阴阳互根性;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等等。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上也就没有下,总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没有单独存在的,也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第三就是阴阳消长;静止是暂时的,运动是永恒。运动就是阴阳两种对立的事物相对变化,通过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出现了不同趋势,朝着不同方向运动的过程,这个运动是在一定范围的相对平衡运动,也就是处在一种量的变化。
第四是阴阳转化特性;前面谈的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不论怎么变化,总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变化,总还是有一个度,就是适度。阴阳转化就是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变成一个相反的事物,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临界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黄帝内经》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个“重”就是极限的意思,超出极限就会向着相反的事物发展,再次形成新的平衡的消长运动。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谈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有朋友理解“双重”就是身体的重量平均分布两只脚上,我不这么认为。我的看法是: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的“重”,应该和《黄帝内经》说的“重”是一个意思,就是极限的意思。“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就是阳到极限转阴,阴到了极限就会转阳。那么,阴阳同时到了极限怎么转?也就是王宗岳说的“双重”了怎么办?所以,王宗岳就认为:“双重则滞”。滞,就是:“凝积,不流通,不灵活”,不流通不灵活就是病。如果身体重量平均分布在两只脚且两只脚距离也合适,这种情况应该是应变自如,灵活机动,这就不是病。
把以上东西都弄清楚了,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在“阳密乃固”的前提下,注意运行的对立统一,各方面顾及到,多数情况的变化都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运行,需要阴阳转变时,要注意在极限位置的变化,也就是要注意“动静之机”。
知道了以上道理,就像学习英语知道语法,其它就是继续努力学习的问题了,就如王宗岳所说:默识揣摩,慢慢的朝着神明方向走,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点一点来。
丁维正 2017.6.20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太极论坛
( 苏ICP备06045011号 )
GMT+8, 2019-2-16 23:59 , Processed in 0.07237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